自从人类文明的开始, 对於周遭的事物就有着无比的好奇心, 但对於远古的人类来说, 由於科学尚未起步, 古代的人类以为
, 这世界上的一切,
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元素所组成的, 当然, 各个文化各有不同的诠释, 这些经由观察所得到的信仰, 延续了好一段时日.
十七世纪以来, 随着化学的发展, 人类渐渐意识到事实上身边的事物比比想像中还要复杂得多. 化学家以及物理学家们发现, 物质可以一直分割, 直到变成分子为止,
而分子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所构成. 由最先发现的金银铜铁等元素开始, 人们发现构造这个世界的元素,
竟然有一百多种. 要称这些元素都是"基本粒子", 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他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 看起来再也不基本了.
「分子」→「原子」
而随着拉赛福发现原子核, 人类的知识更拓展到大小仅10-15m的原子核, 而周期表的建立以及中子质子以及电子的发现, 使当时的科学家了解到事实上这些元素有着基本的规则
,
而能够由不同数量的质子, 电子组成. 当时的人们以为, 他们已经发现了最小的基本单位- 质子以及电子. 「分子」→「原子」→「原子核」
接着是安德森的宇宙线实验, 发现正电子的存在. 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 事实上宇宙中有反物质的存在, 紧接着的几十年, 新兴的实验仪器 -
加速器让物理学家能够在实验室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粒子. 这些粒子与质子以及中子的重量相近, 甚至更重数倍, 但生命期都很短, 所谓的基本粒子又再次暴增,
不禁令人怀疑, 质子中子以及许多奇奇怪怪的稀有粒子, 不过只是另外一个"周期表"上面的成员罢了
, 等待着物理学家更深入的理解.
「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
在1964年, Gell-Mann与Zweig提出夸克模型, 能够成功地解释这些粒子,
夸克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稀有粒子的衰变方式, 甚至推测哪些衰变管道是可能发生的, 渐渐的, 科学家们相信, 夸克是目前最基本的粒子, 与及轻子家族一起组成各种不同的粒子.
「分子」→「原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夸克」
「电子」
物理学目前仍然继续前进着, 人类是否能够找到更基本的粒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