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誕生 在 46 億年前,太陽系從星際雲中孕育。而生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和九 大行星,幾乎在同一時期從星際雲中誕生。星際雲由飄浮在銀河系的氣體 和微塵組成,氣體有 92 %是氫,7.8 %是氦,微塵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鹽。星際雲的密度並不均勻,有扭曲存在。
大約 46 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 角落發生了超新星爆炸。這次爆炸的震波在星際雲中傳送,導致不均勻更 為嚴重。這麼一來,因為重力的影響,星際雲便朝著密度較濃的部分收縮,開始在中心形成原始太陽。 原始太陽周圍的氣體往原始太陽掉落,距離 較遠的氣體則開始繞著原始太陽旋轉,形成圓盤狀旋轉星雲,稱為原始太 陽系星雲。沈積於圓盤赤道面的微塵層後來發生分裂,形成無數顆微行星 。地球軌道附近的微行星大小約數公里,質量約 1000 兆公斤。這些微行星藉著彼此的重力不斷碰撞、合併,而逐漸成長。
|
|
早期太陽系的想像圖
資料來源: NASA |
微行星愈大成長速度愈快。類地行星因質量太小無法吸取星雲的氣體,所以它的組成幾乎保留微行星的原始狀態,成為金屬與岩石質的行星
。 類木行星則吸納了大量的氣體,成為密度低質量大體積大的行星。
由於質量很大,也影響了其他行星的產生,甚至使得其他軌道的行星因為重力的效應崩潰,如小行星帶的微行星們便受到木星強大的重力影響而無法凝結成為一個完整的行星,目前在小行星帶最大的矮行星是鼓神星。 太陽系星雲在木星形成後逐漸飛散,造成今日太陽系的形貌。
相關知識:
鼓神星
三矮行星資料表
八大行星資料表
太陽系的誕生
回天文常識 |